尿路感染原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尿尿路的先天性畸形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一、肾缺如和肾发育不良

因生长障碍引起不发育或发育不充分,可造成患侧肾缺如(renalagenesis)或肾发育不良。后者肾体积很小,分泌量极少。在出生婴儿中,双侧肾缺如占0.3/,常于出生后不久就死亡;单侧肾缺如占1/,其中50%伴有同侧输尿管缺如。

单侧肾缺如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检查常提示一侧肾缺如,对侧肾体积增大。肾发育不良可有腰痛和高血压症状,排泄性尿路造影显示患侧肾盂狭小,显影模糊,应与肾动脉病变和慢性肾炎所致的肾萎缩鉴别。由于某种疾病需切除一侧肾时,应查清对侧肾情况,避免孤立肾被切除或存留对侧发育不全的肾,术后引起尿*症。肾发育不良可伴有高血压,但对侧肾功能良好,切除病肾后,血压可恢复正常。

二、异位肾

在胚胎发育中,原先在骨盆内的肾,未能到腰部,形成异位肾(ectopickidney)。异位肾单侧居多,偶有双侧,大多发育较差,输尿管较短,常伴有旋转不良。少数异位肾横过中线移位至对侧,称交叉异位肾。

异位肾肾功能可正常,亦可无任何症状,但当伴有炎症、梗阻和肿瘤时,可出现局部疼痛、尿频、脓尿等症状。由于其位置的异常,往往容易引起误诊。另外,异位的肾可引起所在部位的压迫症状,如盆腔内的异位肾压迫邻近的直肠,引起便秘等不适。B超和静脉尿路造影可以明确异位肾的部位。异位肾如无明显临床症状,或压迫症状不明显,可不作特殊处理;如并发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如并发重度肾积水或积脓时,则需手术治疗。由于异位肾的血管常分成多支,多直接来自腹主动脉和盆腔血管的主干,且输尿管无足够的长度,复位往往有困难,而需将其切除。

三、蹄铁形肾

蹄铁形肾,又称马蹄肾(horseshoekidney),是融合肾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左右输尿管芽的内侧分枝互相融合,使所诱导的左右肾的下极互相融合,成为一个马蹄形的肾。患肾大都发育较差,伴有旋转不良,肾盂位于肾的前方,输尿管跨过两肾间的峡部,肾血管则有较大的变异。

由于输尿管被推挤引起尿流不畅,易发生肾积水,并继发感染、结石。若峡部压迫腹腔神经丛,可引起腹痛、腰痛和消化道症状。腹部体检有时可扪及马蹄肾的峡部,静脉尿路造影显示两侧下组肾盏向内靠拢,肾盂有对称性旋转不良。一般可根据病情作对症处理,只有在症状严重或存在合并症时,才酌情施行峡部切断术、输尿管松解术等。

四、囊性肾病变

囊性肾病变(cystickidneydisease)是人体最多见的囊性疾病,主要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大类。遗传性疾病以多囊肾(polycystickidney)多见。非遗传性疾病则以单纯性肾囊肿(simplecystofkidney)为多见。后者占囊性肾疾病的70%左右。另还有寄生虫性的如肾包囊虫症、髓质海绵肾(medullaryspongekidney)、多房性肾囊性变(multicystickidney)、肾多房性囊肿(multilocularcystofthekidney)等。

单纯性肾囊肿绝大多数单纯性肾囊肿为非遗传性疾病,极少数为遗传病,有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由于B超的广泛应用,单纯性肾囊肿的发现率明显增加。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偶然被发现。当肾囊肿生长至一定大小、有囊内出血、继发感染、或压迫邻近肾实质时才引起症状。常见症状是侧腹部或背部疼痛及镜下血尿。B超为首选检查。典型表现是病变区无回声,囊壁光滑,边界清楚。继发感染时,囊壁增厚,病变区有细回声。伴血性液体时,回声增强。当囊壁显示不规则回声或有局限性回声增强时,应警惕有恶变的可能。在B超检查不能确定时,CT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单纯性肾囊肿的CT特征是壁薄、光滑、边沿整齐、圆形或卵圆形均质肿块。增强扫描,囊肿内无强化,MRI能提示囊肿内液体的性质。

囊肿直径4cm,且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可暂不处理,定期随访。当囊肿较大时,会压迫肾实质,引起肾实质萎缩破坏,或破裂出血,多需处理。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抽吸和硬化剂注射复发率高。可采取经腰部切口开放手术、经腹腔或腹膜后腹腔镜手术,切除部分囊肿壁,减压治疗。

多囊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肾小管和集合管联接不良,分泌的尿液排出受阻,肾小管形成潴留性囊肿,形成多囊肾。绝大多数为双侧性,病肾的实质和表面,布满大小不等含有浅*色液体的囊泡,使肾明显扩大。

多囊肾有家族性,分婴儿型和成人型。前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recessivepolycystickidneydiease,RPK),基因定位于6号染色体,常伴有肝、脾或胰腺囊肿。后者为常染色体显形遗传(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ease,DPK),基因定位于16号和4号染色体。目前,可在产前或症状出现前,运用分子遗传学进行早期诊断,对高度怀疑患病的胎儿,可提前终止妊娠。

婴儿型多早期夭折,成人型早期无任何症状,大多在40岁左右才出现病状。因梗阻、感染或囊肿内出血而增重的肾对肾血管的牵拉,可引起一侧或双侧肾区痛。镜下或肉眼全程血尿常见,且可相当严重,其原因尚不明了。病人可自行发现有一腹部肿块。感染和肾结石是多囊肾的常见并发症。当血块或结石下行时可表现肾绞痛。病变发展到晚期,肾功能严重受损。当肾功能失去代偿进入慢性肾功能衰竭阶段,出现头痛、乏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症状,预后多不佳,常终因尿*症而死亡。高血压也是常见症状,与肾缺血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有关。体格检查可扪及一侧和双侧增大的肾,表面不光滑。

血肌酐因肾实质受压严重以及代偿功能丧失可呈进行性升高。静脉尿路造影可见双侧肾影明显增大,各肾盏挤压变为狭长,末端呈新月状或不规则扩大,肾功能不良者可有显影延迟或不显影。B超、CT能发现肾实质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病变。

对肾功能正常的早期病人,应严密观察,低蛋白饮食,多饮水,控制血压,避免做剧烈运动。合并有尿路感染者,使用抗生素可延缓肾功能的进一步损伤。对于有较大的单个囊肿,或局部疼痛症状明显者,可采用囊肿减压术,包括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及注入硬化剂、手术切除肾表面及深层的囊壁,减轻囊肿对肾实质的压迫,有助于延缓肾功能减退。对晚期出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应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术;对合并严重高血压或感染的病人,肾移植前宜切除两侧多囊肾。未进行血透析或肾移植的成人多囊肾病人,预后较差,多在确诊后5~10年内死亡。

五、重复肾盂和输尿管

自中肾管发生输尿管芽的上方,另生出一副输尿管芽,其上端也进入生肾组织,即形成重复肾盂和输尿管。在发育过程中,正常输尿管芽逐渐与中肾管分开而移向外上方,使输尿管开口于膀胱三角区。如两个输尿管芽距离较远,副输尿管芽可被中肾管带引至下内方,达膀胱以外,使重复输尿管在男性开口于后尿道前列腺部或三角区;女性则开口于阴道前庭或位于外括约肌远侧的尿道中,因而会出现尿失禁现象。双输尿管互相交叉,绕向后面的重复输尿管易受压,导致积水或继发感染。少数病例输尿管部分重复,在中段合并成一根输尿管进入膀胱。

重复肾盂和输尿管往往在尿路造影或膀胱镜检时偶然发现。女性病人的重复输尿管伴有异位开口,表现除正常排尿外,兼有尿失禁样症状。将美兰液注入膀胱,如漏出尿液不带蓝色,便证明输尿管开口位于膀胱外。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人,可不作特殊治疗。合并有梗阻性积水、重度感染或女性异位开口,应将肾重复部分切除,并将其所属输尿管尽量低位切断。若重复肾功能尚好,肾积水和感染不显著,可将异位开口的重复输尿管移植到膀胱。

六、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

肾盂输尿管交界处(ureteropelvicjunction,UPJ)梗阻是小儿及青少年肾积水常见的病因,多见于男性,左侧多见,双侧者约占10~15%。同一个家庭中可同时出现多个类似病例,但无明显的遗传倾向。常见原因有:①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有大量胶原纤维介于肌细胞之间,使肌细胞互相分离,不能传递来自肾盂肾盏近侧部位起搏细胞(pacemakercell)的电活动,影响输尿管的蠕动,进而影响肾盂的排泄;②异位血管或肾下极血管的压迫;③肾、输尿管的纤维索条引起压迫、扭曲;④高位输尿管开口并有肾盂输尿管粘连及成角。

UPJ梗阻的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婴儿以腹部肿块为主,儿童病人常出现疼痛、呕吐,并发感染者可有尿频、尿痛等症状。某些病人可并发结石、肾积水及高血压,也有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在作检查时偶然发现。

UPJ梗阻的治疗考虑患者年龄、肾积水程度、肾功能情况及有无结石等并发症等多种因素,治疗主要目标是解除梗阻,改善肾功能,年龄愈小,手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愈好。手术的原则为:梗阻较轻、肾盂肾盏扩张不严重者,可行单纯成形手术;扩张明显者,应切除病变段及扩张的肾盂,再作吻合术,更严重者作肾造瘘或肾切除。梗阻肾如保存有1/3以上的功能,应做肾盂成型术;若肾功能严重受损,可考虑肾切除。

肾盂成形术种类很多,可归纳为离断性和非离断性两类,但目前最常采用的手术方式为Anderson-Hynes肾盂成形术,这种手术方式切除了肾盂输尿管交界部,根据肾积水的程度决定是否同时行肾盂裁剪,再行输尿管-肾盂吻合术,现在很多学者采用腹腔镜手术代替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方法。双侧UPJ梗阻宜采用双侧腰部切口,同期或分期施行手术。分期手术相距时间一般为一周,若相距时间太久,会使未行手术的肾脏功能受抑制,甚至降低了其代偿性增生功能。

七、腔静脉后输尿管

腔静脉后输尿管(retrocavalureter)较为少见,主要是因为下腔静脉发育异常,输尿管于下腔静脉的后侧面环绕之后走向中线,再从内向外沿正常路径行至膀胱。一般分为两种临床类型:Ⅰ型,有肾积水及梗阻,梗阻部位多在髂腰肌缘,该处输尿管先向头侧,再走向腔静脉后;Ⅱ型,没有肾积水或仅有轻度肾积水,此型输尿管在更高位置走向腔静脉之后,肾盂及输尿管几乎呈水平位,无扭曲,如有梗阻是因为位于腔静脉侧壁的输尿管受椎旁组织的压迫所致。

虽然腔静脉后输尿管是先天性畸形,但大多数病人都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由于输尿管受压梗阻造成尿液引流不畅,患者多表现为患侧腹部或腰部钝痛,甚至绞痛;血尿也是常见症状之一,部分病人伴有肾或输尿管结石。静脉尿路造影或逆行尿路造影,可显示输尿管呈典型的S型或镰刀形弯曲,肾盂及输尿管上1/3有积水。

若仅有轻度积水,又无明显症状,可先随诊观察,如症状及积水较重再考虑手术治疗。肾盂及上1/3输尿管积水较明显,症状较重者应作输尿管切断,将输尿管移至下腔静脉前作输尿管端-端吻合术,这个过程可以采用开放性手术或后腹腔镜手术进行。若输尿管与腔静脉后侧粘连较紧,可旷置一段输尿管,游离上下段输尿管减张后作断端吻合术。

八、输尿管膨出

在胚胎长到20mm以上时,输尿管芽下端由原来的生理性闭锁状态,逐渐成

为分隔于输尿管和膀胱间的薄膜,以后此膜被吸收而形成输尿管口。如薄膜未完全吸收,就会造成输尿管口不同程度的狭窄,引起尿路梗阻而导致肾盂、输尿管积水,并使输尿管下端扩张变薄,连同膀胱粘膜向膀胱腔内突出,形成输尿管膨出(ureterocele)。

输尿管膨出多见于小儿,男女比例为1:6。80%为异位输尿管膨出,因膨出体积大小不一,临床表现各异,小的单纯性输尿管膨出可无任何症状。有些患者膨出的肿块位于尿道内口附近,或在后尿道内,故对排尿会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射程变短。有时排尿中断,尿潴留少见。约70%~80%的病人合并感染,以膀胱刺激征为主,间有脓尿或血尿。女孩异位输尿管膨出,尿道口可有肿物脱出。肿物反复脱入尿道,致使尿道括约肌松弛,控制排尿能力下降,出现尿失禁。输尿管膨出内结石者可出现血尿和绞痛。病人常有同侧肾和输尿管积水,肾功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双肾受累者影响患儿发育。膀胱镜下,可见一侧或两侧输尿管口部位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囊状肿物,开口较细小,常位于肿物的一侧。肿物向上呈球形膨大,其囊壁较薄,呈半透明状,随输尿管蠕动时张时缩。。

为防止长期尿路梗阻引起患侧肾功能损害,可经尿道切开膨出部分,手术后膀胱造影发现有膀胱输尿管反流者,应行抗反流的输尿管膀胱吻合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