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教育主管部门都会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学校自身建设情况,对专业目录和学校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一方面更有助于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传递了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信号。
今年,除了撤销了个学校专业之外,更吸引人注意的是新增的37个专业,从中,我们也能窥见一二。
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极为明显
新增的专业中,直接带有“智能”“互联网”等的专业就有9个,智能交互设计、能源互联网工程、智能测控工程、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智能采矿工程、智慧交通、智能飞行器技术、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智能影像工程,还有密码科学与技术、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等,也都是和计算机密切关联的。
可以看到,这是包括我们国家在内,全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那就是绿色化和数字化。计算机已经不仅仅是我们用于交流、工作、娱乐的一样工具了,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完全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在未来若干年之内还将依然是考生报考和就业的大热门,值得我们长期看好。
世界将越来越智能
很多前沿技术已经不再蒙着“神秘”外衣
以前我们常说,当一个理论和概念进入到教材,往往意味着这个领域已经相对成熟,会和当前科研的最前沿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但是从这次专业调整,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数字化这个技术前沿,也有类似量子信息技术、柔性电子学等专业也进入了新增名单。从“墨子号”到量子隐形传输,从柔性材料和可折叠电子产品,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技术领域,马上就要成为教材和课堂上的知识点了,是不是让人很兴奋呢?
柔性材料
呼唤起对文化的重视,增强文化自信
除了技术、工程,我们也能看到新增专业里有古文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音乐教育、纤维艺术等专业。这些专业,也许对于经济发展,对于城市建设,对于就业,贡献并不那么明显,甚至可以称作“冷门专业”。
但是国家为什么要增设这些专业?一方面,说明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坐冷板凳”,投入到这些看起来冷门但实际上却依然重要的专业里面,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能立足于世界舞台中央的前提下,软实力将成为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也可以期待,未来会看到越来越多文化、艺术、历史等领域的专业出现在大学教育中。
非遗
经济发展仍然是最重要的课题
新增的专业按大类来分,包括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大类,但是细看每个大类的新增专业数量,则呈现了较为集中的现象。
37个专业,工学占了14个,超过了三分之一,农学是第二多的,有5个,远远少于工学。这代表着,制造业产业,仍然是我们经济发展最核心的部分,即使数字经济再发达,我们也依然不能抛开第二产业。
农业也是我们国家的根基,特别是粮食安全和种源农业等,决定了我们能不能保障个人和国家的安全。所以通过新设农业专业,也向大家传递了信息,我们要重视农业,我们也鼓励大家去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
农业生产
从新设的专业里,你们又看出了什么呢?欢迎和我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