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选择作为志愿填报的重头戏,每年都是家长和考生咨询最多的问题之一,今天我就在这里谈一下我对专业的一些看法,希望对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
一、转专业问题
专业选择得好与不好,差别实在太大了,最大的区别在于: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大学期间考生就会面临转专业的问题,关于转专业我们家长和考生应该理性认识。
近几年,教育部为了落实公平、公正的高招原则,有效降低考生志愿填报风险,进一步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和满意度,大力推行了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改革试点。为了与之配合,也为了网罗优质生源、提高招生质量,很多名牌高校纷纷打出了考生进校“可转专业”这张“牌”。
但考生真的进校,就能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地转换专业吗?
对于学生转专业,有些学校严格规定在校生只能转一次专业,如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有些学校则规定在校生可以转不止一次专业,有的甚至可多次转专业,如上海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院校可转四次专业。
看似当下转专业条件很宽松,但是我们必须搞明白一点,转专业的名额从哪里来?大学的招生计划都是在教育部备案的,所以每年高校的教学计划基本都在开学前就已经确定的,所以转专业的名额一般主要有:被录取但没有报到选择复读或留学的考生而空余出来的名额,再就是高校没有招满的名额,还有就是入学后都专业不满意退学复读空余出来的名额,最后就是转出后空出的名额,还有少量就是因各种原因被学校劝退后空出的名额,当然也有一些高校会预留有一定比例的转专业计划名额,所以转专业一要看考生是否符合转专业条件,再就是看准备转入的院系及专业有无能转专业的计划名额。
其次,有些高校转专业则是以降级形式进行,这样占用的则是下一年的招生名额,高校转专业一般是在一年级下学期,如果要重新选专业,就要重新进入下一级大一学习,这样学制就变成五年。
对于学生转专业,有些学校没有资格限制条件,也就是所有的在校生都具有转专业资格,都可提出转专业的申请。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就是这样。但有些学校就不是这样了,它们有明确的资格限制条件,也就是只有符合了学校规定条件的学生,才有资格提出转专业的申请。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成绩限制。如华东师范大学如此规定的:
1.我校全日制一年级本科学生,除(1)留学生、港澳台学生,(2)体育特招生、艺术特招生,(3)定向生,(4)音乐学专业、美术学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学专业、艺术教育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等学生外,只要第一学期平均学分绩点达到或超过2.5,有意向转专业的学生均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
2.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只能选择1个专业作为转入志愿。
二、专业冷热问题
专业作为考生将来步入社会的敲门砖,不同专业就业前景差距很大,所以也具有了冷热专业之分,关于专业的热度变化,这需要家长理性分析。
第一冷热专业一直处于变化中,这是由专业的时效性决定的,它主要受到于经济发展状况与走势的变化影响,进而影响专业在就业中需求变化,当一门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行业供大于求时,社会需求就会相对减少,那么就业率也会相对减少,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把这类专业划分到“冷门”专业里,把相反情况的专业划分到“热门”专业里。
第二冷热专业的变化是由其自身特性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想着大学毕业后成为白领,在工作环境好、舒适度高的地方工作,这样一来致使一些工学专业、农学专业就被化为“冷门”专业,比如说采矿工程、地质工程、农业工程、冶金工程、农学、林学、水产养殖学等专业,由于工作环境、地区、安全系数等原因,导致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学习这些专业。
“冷”“热”是相对的,不固定,并且有“保质期”。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热门”专业,就是市场需求量大、工作环境好,收入相对较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与之相反的便是“冷门”专业,两者本身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的划分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们随着社会需求的饱和、空缺而不断变化着。
一些“热门”专业由于一时社会需求比较大,于是人们争相报考,争的人数多了,最后也只有高分者能取胜,所以也把一些专业的分数抬的特别高,而在人们普遍的思维里,觉得分数高的专业就是好的专业,于是都纷纷报考,最后造成供大于求的结果,“热”专业最后却成了“冷”就业。相反,一些所谓的“冷”专业,比如石油工程、工程造价、航海技术、土木工程等专业,由于学习人数比较少,竞争人数少,反而就业比较容易。
专业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社会评判不是标准。评判的标准是由考生自己的特质决定的,考生一定要冷静对待热门专业的选择,一定要记住适合自己的专业就是好专业,不管是热门还是冷门。
三、新兴专业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催生出新的需求,新的需求也催生了新兴专业的出现,在新增专业当中,有我们最熟知的,也是